未知生,焉知死。以下截取1958年到2022年的人口出生数量序列,且看看人口出生数据能透露什么秘密。
1958年:1714万(2023年,1958年出生人口完全完成法定退休)
1973年:2491万(60年代婴儿潮实际到1973年才结束,持续12年,年均生2500万人以上)
1997年:2038万(80年代婴儿潮实际到1997年才结束,长达17年,年均生2000万人以上)
细读以上数据,能够正常的看到实际上二胎潮作用并不大,只是令曲线不那么快速陡峭化,人口趋势仍然是很明显的,从1997年之后,人口出生数量就稳步拾梯级而下,即便是2020-2022年,也只是在这个大趋势之中而已。
特别要强调两次婴儿潮的作用。一个是始于1962年,终于1973年的60年代婴儿潮。60年代婴儿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婴儿潮,这批婴儿潮的人口,如果按60岁平均退休年龄,2022年进入退休高峰,以后每年会有2000万以上这批婴儿潮的人口陆续退休,开始领养老金。这件事的意义很大,不仅是人尽皆知的对社保的压力,对就业的影响其实才是最大的。
另一个重要的婴儿潮是始于1981年,终于1997年的80年代婴儿潮。这个婴儿潮维持的时间最长,累计出生人数最多。这一代婴儿潮在今后很久内,都将是中国主力劳动力,其中最后1997年出生的人口,到2023年也已满26周岁,已接近完全进入劳动力市场。
从劳动力代际替代来说,按平均就业年龄22岁算,2023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主要是2001年出生的,2001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901万人;按平均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65岁算(65岁虽然是法定退休最迟年龄,但现实是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要继续工作,当然也存在未到退休年龄已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,所以不妨暂且认为目前劳动力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岁数是65岁),而2023年满65周岁的1958年出生人口数量是1714万人;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数量,以1901万计,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数量以1714万人计,每年新增就业缺口接近200万,这与现实中劳动力的过剩情况,非常吻合。
然而,如按以上数据序列顺序推算下去,2024年新增就业缺口341万,2025年新增就业缺口131万,2026年新增就业缺口452万,2027年趋势陡然逆转,骤变为劳动力缺口达到惊人的475万人。然后,从2027年开始,每年新增劳动力缺口都会达到数百万之多,直到2038年,最后一批6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也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,每年的缺口才会明显缩小。
但好景不会太长,从2046年开始,80年代婴儿潮开始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(如法定退休年龄到2046年还不进行大规模调整的话)。此时每年新增劳动力缺口数量将十分惊人,有可能达到每年上千万之巨。
中国整体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将在未来5年内完全扭转,现在令人困扰的很多问题,比如中低端产业外迁带来的就业不足,5年后将荡然无存。
但是,由于2000年后的高考大规模扩招,以及后来研究生大规模扩招,导致每年毕业1000万以上大学生的趋势将延续很久。未来80%的中国年轻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,那意味着直到2019年出生的这批人(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,1464万乘以80%的高等教育率=1172万人),对应大学本科毕业年度为2041年,也就是说,会直到2041年,每年仍会有超过1000万以上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,至少会持续到2041年,虽然到时社会整体劳动力缺口已非常巨大。
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确实结束了,但科学家红利、工程师红利、程序员红利,或者说,技术型、知识型劳动力红利,其实却刚开始。但是,对过度依赖中低端劳动力的企业和行业来说,留给他们的时间不会超过5年,如后面的3-5年还完不成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或外迁,这一些企业将会面临最残酷的自然淘汰。
当然,技术进步,会减少很多中低端劳动力的岗位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困境。不过,从历史看,机器替代人这种趋势从工业革命前就开始了,机器真正替代人力的速度其实是很缓慢的。现在被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的使用的成熟的自动化生产技术,其实大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,但真正成为趋势性潮流,却是到了21世纪才实现,而大部分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中国企业,仅仅是最近十年才完成了这个升级。
以港口物流行业为例,叉车是美国人1917年发明的(真正可用的物流叉车一般认为是1923年才出现)。叉车大幅度的提高了搬运效率,减少了人力依赖,但叉车成为中国港口物流标配机械,是最近20年才逐渐实现的,而更为先进的完全无人化的智能码头,虽然已经技术成熟,却也只是在少数港口使用,全国的港口无人化改造,估计还需要十年以上时间。
所以,2027年之后,非常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:中低端劳动力的减少速度将远远快于机器替代人力的速度,大量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成为中国主流产业,届时,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会进入一个快速上升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