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她诞生的1959年,她的“母亲”——美泰公司就把她的生产环节交付给了一家日本工厂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,芭比的“履历”变得更复杂了。她的“身体”产自中国,“头发”来自日本,设计灵感则源于美国……
芭比的成长经历正是全球分工的一个典型缩影,而这背后的重要功臣之一正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集装箱。
事实上,早在集装箱发明之前,国际贸易就已经蒸蒸日上了,其中海运的重要性尤为突出。根据《全球航运史》记载,1954年,一艘名为“勇士号”的货船从纽约布鲁克林出发,抵达德国不来梅港。当时,船上共装载了超过5000吨货物,包括食品、车辆、信件以及其他家用物品。所有货物分1156批次装运,仅登记这些货物就花了不来梅码头工人一周的时间。
不过,更大的挑战不是登记,而是装载。想象一下,港口工人要把一桶桶橄榄、一盒盒肥皂堆放在码头的木托盘上。托盘吊起后被运送到船舱附近,更多的港口工人涌过去,或用车推,或肩扛手拿,把货物运至船舱角落整齐摆放,然后用钢制的钩子把货物一件件拉紧固定。
后来,一些港口开始尝试用起重机和叉车帮助工人们完成装卸工作。虽然这些“大家伙”力气很大,也帮了码头工人不少忙,但很多码头工人对其依然非常排斥:因为不一样的规格、大小的散装货物,经常会从机器上松动跌落而伤到工人。根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:“(码头装卸)这份工作比制造业甚至建筑业的工作危险得多。在一个大港口,每隔几个星期就会发生人员受伤或死亡。1950年,纽约港口每天平均发生6起事故,而纽约港已经是相对较为安全的一个港口了。”
另据学者估算,至上世纪中叶,即便有工程机械的帮助,装卸一艘中型货船仍需要大约10天的时间。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早年间航线不一定多么繁忙,但港口装卸区却总是大得惊人,而且长年熙熙攘攘。
几十年来,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装箱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不少企业和个人都提出过改用集装箱的设想,也有不少码头尝试过,但始终没有流行开来。因为真正的挑战不是箱子本身,而是来自社会的诸多“不喜欢”。
首先,船运公司不喜欢。早期的货轮并没有统一规格的货仓,而且货仓的形状大多也是不规则的。船东们为了多运一些货物,恨不得把每个犄角旮旯都塞满。如果采用了集装箱,不就等于坐视边边角角的空余地方被白白浪费掉吗?
其次,中小客户不喜欢。对于大多数中小客户来说,要一次性凑满一大集装箱的货物实在是太难了。当然,客户们可以“拼单”,但在没有信息技术加持的年代,这样的沟通成本比较高,反倒是传统的“散装”更加方便。
最后,甚至亲自参与装卸的码头工人也不喜欢。虽然传统装卸方式意味着耗费更多时间,并且危险系数更高,但改为集装箱运输则意味着需要的人手更少,很多人可能因此失去工作。
真正促成这一改变的是一位名叫马尔科姆·麦克莱恩(Malcom McLean)的货车司机。他对货物运输很熟悉,并且极其会节省本金,甚至有不少文献详细描绘了他在运送过程中各种“抠门”的神操作。当麦克莱恩通过努力经营起自己的船运和汽运公司后,便开始尝试在企业内部推广集装箱,但这一尝试起初也因上述阻力而作罢。
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,麦克莱恩成功将集装箱运输的想法推荐给了美国军方,一切才彻底改变。军方对于批量运输和快速装卸有着更强烈的偏好,而集装箱运输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。并且跟随军队步伐,麦克莱恩还开发出一项额外收获,那就是在回程途中接一些采购商单,或者直接在沿途采购紧俏商品,直至将自己的空集装箱船装满。就这样,麦克莱恩不仅成功将集装箱航运推广开来,自己也成功转战远洋贸易领域,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麦克莱恩的成功,让慢慢的变多的船运公司开始使用集装箱。一场航运产业的变革由此开启。为了适应集装箱航运模式,资本实力丰沛雄厚的大型船运公司率先开始定制大吨位的货轮,在运载能力极大的提升的同时,运载成本和装卸时间不断降低,为现代航运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如今的航运港口是20世纪50年代勤劳的港口工人无法想象的,即使是最小的集装箱船,装载的货物也能够达到“勇士号”的20倍,而卸货时间只需几个小时。伴随巨大的起重机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,将复杂的装卸工作演绎得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舞,运输成本就这样随着不断的提高的效率而一降再降。
根据马士基航运公司数据,如今从亚洲通过集装箱航运将货品运送到欧洲的运费为:一台液晶电视2美元、一双运动鞋11美分、一件T恤衫4美分、一台平板电脑5美分……
当运费下降到一定水平,全球分工的能量便更加凸显出来。一个典型的变化是,将工厂设在距离客户更近的地点,不再是制造商的唯一优先选择。正如《全球航运史》中所讲述的案例:对于苏格兰渔场主来说,要把刚刚捕上来的鱼加工成罐头卖到英格兰市场,最划算的办法是什么?并不是本地加工,而是将其统统装进有制冷装置的集装箱,送往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亚洲加工厂,而后再将罐头成品直接运往英格兰。换句话说,伴随着集装箱航运的发展,对企业来说,真正重要的不再是把全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是找到一个“生产力水平、劳动力工资、税收制度和相应的法律和法规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”的地方。善用比较优势和全球分工逐渐变为生产者的普遍共识,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不竭动力。
如今人类对于集装箱,可能很难再说不喜欢了。多亏了集装箱,让运输成本大幅度的降低,让全球资源被充分的利用,让各国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。